公司动态

致力于解决固定式充电桩的部署和使用中大量存在配电容量不足,安装破坏地面,油车占位,电车充完不走等难题。
<< 返回列表 首页 > 关于我们 > 公司动态 > 终结充电修罗场,看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如何破局

终结充电修罗场,看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如何破局

发布日期:2025-04-09

 

 

2025年清明假期,高速某服务区再现“充电修罗场”,油车占位、新能源车抢桩。这些现象每逢节假日尤为严重,但这不过是全国3000多万新能源电车车主日常生活的缩影...

01

一场已持续5年的“充电车位争夺战”

“抢桩经济学”盛行: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仅28%,但高峰时段充电排队率却达76%,资源错配矛盾愈演愈烈;

“基建军备竞赛”失效:虽然充电桩总量年增49%,但住建部调研显示,38%老旧小区仍因电容不足、物业阻挠、地面/墙面空间紧缺等原因无法安装私桩。

 

“充电难”连续三年蝉联新能源车投诉榜首,当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2025年实现“充电像加油一样便捷”,这场困局亟需跳出“堆数量”的简单思维,用新质技术重构底层逻辑。

直击传统固定充电桩“三大痛点”

【空间霸权】地面资源争夺白热化:固定充电桩侵占稀缺车位,油车占位率高达30%,而“一桩一位一车”的模式让90%的配电余量被闲置。车主被迫在“抢桩焦虑”和“充电效率”间反复横跳。

 

【效率困局】充电桩沦为“电子垃圾”:商业区充电桩白天爆满、夜间闲置,老旧社区电容不足导致充电功率“看天吃饭”,超充站充电十分钟,但路程+排队来回至少一小时……看似繁荣的充电网络,实则陷入“伪需求”与“真浪费”的怪圈。

【体验割裂】补能流程反人性化:车主需反复扫码、挪车、等待,甚至为拔枪与陌生人上演“社交博弈”。移动补能车看似灵活服务,却因体积庞大、依赖人工驾驶沦为“移动路障”。

飞起来

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的破壁逻辑

【空间革命】向头顶空间要效率:挂轨式机器人抛弃地面“占地思维”,将充电网络架设于停车场顶部轨道,100%释放地面车位。无论是油车占位还是电车赖桩,机器人直接从空中抵达目标车辆,让“充电位”概念成为历史。

【能源平权】移动共享破解电容困局:单台机器人可灵活覆盖15-30个车位,通过移动共享实现“错峰充电”。在电容有限的老旧社区,可通过预约制让每辆车平等享有充电权利。对比固定桩的“抢桩内卷/赶鸭子挪车”,挂轨移动方案以有序共享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。

【无感补能】重新定义充电体验:零社交压力,充完电未拔枪?下一位用户/现场保安服务人员可通过小程序委托代拔,避免“催挪车但无法下来”的尴尬。

【安全升维】从“亡羊补牢”到“未燃先知”:轨道式设计彻底杜绝私拉电线风险;增值服务集成,可选配AI巡检云台,实时监测人车事故、车辆发热、冒烟等异常状态,同步预警至物业/消防系统,让充电桩变身靠前部署的“安全哨兵”。

当国家能源局要求2025年基本消除油车占位,当住建部将充电设施纳入老旧小区改造“必选项”,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正以“空间升维+有序共享”的组合拳,将政策愿景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方案。截至20254月,已有200多个城市启动轨道式充电机器人建设,全国已有超40个社区通过天机充移动共享充电机器人率先拥抱“充电新智能”。

充电,本应如此从容

上一篇:大庆市市长李岩松一行调研天机智能 下一篇:三月展会回顾与展望 | 见证“空中充电站”热度
留言表单

您的个人信息

您的公司信息

备注

您希望进一步了解的信息是